1)第821章 夏言之危_朕乃一代圣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821章夏言之危

  双流县,韩宅。

  “老爷,徐维明的那个儿子徐敏,今日离开县城了。”

  这是一处僻静的半开竹楼,院落当中有着不少的竹制品,譬如鱼池四边各有一个竹筒,连接着的山间清泉自此流出。

  而韩春薄本人躺的着也是竹椅。

  当年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竹子永远是文人墨客心中的一个特殊图腾。

  韩春薄在这里用上,也算是附庸风雅了。

  “离开县城?他去了哪里?”

  在他身后回话的也是个年轻的书生样人,“苗知府那边的消息是说,双流田长夏言忽然上奏,参了老爷。”

  韩春薄紧闭的双眼微微张开,“喔?小小双流竟有此等样人?”

  低等级的官员在呈递奏本的时候一定会遇到这样的缺陷,就是不能够和皇上直接对话。

  这一点就是朱厚照也没有改,因为这会带来严重的‘越级汇报’现象。

  如果知县可以越过知府、巡抚,在他们并不知晓的情况下向皇帝禀报什么,那一定会带来某种乱象。

  况且,这并不会有助于皇帝掌握真实情况。

  因为所有人乱说一通,各执一词,弄到最后奏疏、公文完全就是互相开骂的地方。

  而且在尊卑有序的环境当中,越级是绝对不允许的。擅自越级汇报的官员,等事情过去以后,绝对会被收拾。

  正常的政务办理逻辑,就是双流县的官员如果遇到县里面的事情难以决断,他应该汇报到知府手上,看看上级部门是否可以解决。

  如果仍不能解决,那么再上报到三司。

  这才是一个正常的政治体制,大案、要案、个案毕竟是少数,不可能为了这些少数,就破坏这个逻辑。否则芝麻绿豆大小的事情全都汇总到京师,那就是朱元璋来也扛不住。

  现在夏言就是遇到了一个个案,就是如果他的上司本身就有问题,这怎么办?

  这个问题,实际上在任何制度之下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好在田长制之下已经开了一个例外,便是拥有上奏之权,但按照规矩,他仍然不能绕过知府。

  而让徐敏带着奏疏前往京师,则是只有夏言这样不顾杀头下场的直人才会做出的事情。

  再说句题外话,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奏折,其实明朝没有,奏折最早见于顺治年间,到了康熙年间开始被逐步规范,由雍正大面积使用。

  明朝称奏疏,它和奏折看似一字之差,功能上也都是承载官员的一些禀报事项,但实际上明朝和清朝的公文来往,完全不同。

  其中区别前文已有赘述,总之可以大略认为清朝的公文是秘密的,明朝的奏疏就是公开化的。

  这也就导致,明朝的文臣往往能够抱成一团和皇帝相抗衡。

  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另外一个鲜明的差异,就是明朝的皇

  请收藏:https://m.602c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