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六十二章 无定河船运_大明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章子俊在没有穿越前,上大学时很好奇曾研究过古代船舶种类,特别是大明朝下西洋时期的海船,对内河船也关注过,可惜大明王朝流传下来的各种船舶建造几乎无法考证,在出土的船舶全是一些小型的打鱼船,内河中的摆渡船。真正用作货运的大型槽船几乎没有,蓬莱市在古登州港清淤时陆续出土了四艘元明时期的古船以及大量文物。可是这些船很小,吨位不大,当时的沿海巡防战舰,总长32.2米、宽6米,可搭载百名士兵,已出土古船中最长的一艘。

  在章子俊的眼中这些全是小船,来到了明朝后,才明白,要在古代建造一艘船是多么地不容易,别说建造一艘三十米长的船了,就是十米长,宽三米的船,也没有现成的造船木料可选,想想看,长十米的原木有,可是怎么运送才是关键,为了造好的船结实耐用,这一根长木料还不能拼接,是整艘船的主龙骨,所以决定船的大小,先要看主龙骨的木料而定。

  其实明朝已经用多根大木拼接主龙骨了,郑和下西洋时的许多宝船,就是采用多根大木,利用卯榫工艺进行拼接,造出了长达一百五十米的宝船。可是这种拼接工艺不在民间,宝船工艺也没有延续下来,来到了明朝后,大部分的造船厂全是民间建造,能造十几米的船已经是极限,一般全是内河中平底沙船,如果造出能一次装载十吨货物的船,就是大型船了,这种船长度有二十米左右。

  比如目前行驶在无定河中的大型船只,其结构简单,但工艺精细,纵向连接采用钩子同孔的木作技术,横向结合则采用了铁质铲钉和穿心钉加固。舱壁板则采用了暗榫和铁锔连接工艺,船底还采用了一种“水泥密封法”,船板接缝用白灰、桐油和麻丝制成捻料灌封,船体由13道横隔板把船分割成一个个船舱,每道隔梁用三四块木板榫接而成,并与船肋骨紧密结合在一起,舱内采用水密舱壁。

  无定河一年中有五个月不能行船,因为无定河流经清涧县东部。在那里,黄土沟壑中的许多村庄只在沟底有几条溪流,山崖腰间凿出纤道,纤道下十来米是河溪,纤道的另一面是石壁,石壁的缝隙渗出水来,有的地方夏天时竟能聚起一小泊,过路的农人随手牵了的牲畜有了饮水的好地方。可是到了冬天,石壁渗出的水一点一点冻住,崖壁上就挂着极为壮观的巨大冰锥。让人惊诧地以为那是一夜间冒出的涌泉被凝固在那里,冬天的陕北高原更添萧索和寒冷,若在阴天,这布满冰锥的两崖和灰暗低沉的天空,就会明白古人描写边塞的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是如何得来的了。

  正因为无定河上可行船,也就催生一种职业,船工,米脂有四句

  请收藏:https://m.602c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