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四十七章 明朝第一条水泥路_大明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了知府衙门口的六丈见方的水泥面,每日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接下去章子俊要在庐州农贸市场中,铺设大明朝第一条水泥路,宽二丈,从农贸市场直通西二门,用明朝的度量算为二里地,换算成米的话就是一里为三百六十步,为五百七十米左右,二里地为一千多米长。

  对于这样的新鲜事物,起先不看好的人,应有了知府衙门前的“样板”,变成了旁观,起先想要出来反对的人,也不好说什么了,毕竟知府是“修桥铺路”造福后人,在做积德的事,而更多的人就是看热闹图新奇,能用这种沙石泥水混合后结块的东西,或多或少带来的还是半信半疑,如果上面走马车能使用多久而不塌?可是这种路面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下雨天不会泥水到处都是,晴天也不会尘土满地飞,弄的一身土,走在上面平整而光滑。

  这一次为了做成这件事,准备了大大小小多个石碾子,王芿峤还准备好了大量的沙石料,在林照磨的鼓动下,“喂,喂,你们别围着看了,帮着拖石碾子,还有你,你,你,把这些碎石拨弄开”。

  这些原本看热闹的“闲人”也是好奇,纷纷拿起一些简单的工具加进了“筑路”的行列,虽然没有工钱,可是人一多,帮着扒拉几下,也很是满足。

  在这二里路上边上的商家住户,多自觉自愿地在各自门前扒弄起来,原因无它,此路弄好了,往后出门就是方便了自家啊,而且在古代,修路建桥被认为是积阴德的事,古人云: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行善不被人知道,就能积阴德,《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常积阴德,惠及子孙。

  所以沿途不管是穷苦人家,还是高门大户,有力出力,有人无力就烧茶煮水,有些商家就在门前摆出馒头稀粥摊,凡是参加修路的,就能吃上一个馒头,喝上一碗粥汤,当然这是章子俊指定这些商家为之的,早前天就送来了米面,让这些商家到时煮好放凉后,到饭时发放出去。

  短短的二里路上,就像是蚂蚁啃一条鱼骨,一堆一堆的沙石在碾压过后的路面上,三二人围在一起搅拌的搅拌,打水的打水,许多衙役在一旁指挥着,好好!好!差不多了,拌匀了就抹平,不到一天就全部浇筑好了路面,为了防止行人,鸡鸭狗猫,小孩子乱跑,林照磨带着一帮衙役,特别挨家挨户地关照道:“此水镜路面需要三日不能踩压,沿路每家每户要主动担起照看,因为万一家门口上的水镜路面损坏了,不光没有积德,反而要遭报应哇。

  哎呀呀呀,这样的说法,等于是戳在古人的神经上,那户人家会反对,你看看有许多商户及大户人家特意在路边上搭起了棚子,差人整

  请收藏:https://m.602cs.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